最新新闻
杏花旧是完庵种,又见春风属后生。
2017-08-31 来源:光明日报

92099973572976747.jpg

 庐山高(中国画)沈周

【美术经典】

在沈周的名作中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《庐山高》很受瞩目。它绘制于成化三年(1467),其时沈氏正四十岁,还是壮年,风格亦以精细为主。这是一幅贺寿之作,送给他的老师陈宽。全轴精力弥满,以几乎全部画面描摹庐山高峻之状。对远山只作简单交代,借着一片云气画出它的连绵邈远。中景山体坚实有力,处处峰峦飞动,盘旋扭曲,又都向上仰起,好似各自都有生命,这是对元代王蒙画风的继承与发扬。当视线顺着左上端垂下的飞瀑来到画面右下角,可见全轴中仅有的几株大松树下,站着一位抬头仰望的士人。于是,这幅画虽非后来那种可居可游的文人小景,却因其不曾脱离现实景象,依然能让人感到可信。


画乃移情之物,可视之物,可感可读之物,可赏之物,可存人间真情,可通天机造化。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类画作,是为传情达意、祝贺祝福、友情赠予而作,不仅有画意,而且存文心,饱含传统文人精神。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与巧思,令人心领神会,拊掌称赞。


按今天通俗的理解,以画山祝寿,无非是寓意“寿比南山”,实在是很平常的祝愿了。不过“寿比南山”一语其实出自《诗经》,并非庸常之语;更何况作者还非常用心,因为陈宽是江西人,就特地用当地的名山来譬喻他,于是又在祝寿之外更添加一重比喻义,说老师像山一样望之俨然。深深敬意与善颂善祷融会在一起,一片匠心令人佩服。

11193434301969396450.jpg

 折桂图(中国画)沈周

沈周似乎格外擅长用画作来传递祝愿之情。到他年纪大些,自己成了前辈,对后生也很慈爱。过去科考,乡试在秋天,会试在春天,分别是桂花与杏花开放的时节,于是大家就习惯以这两种花来寄托高中的祝愿。沈周画过《折桂图》,老桂一枝,不求工细,但以深浅墨色写出纷繁叶片,又以浓点为花,画面干净清爽。天头更题一绝:


江东八月有秋风,


举子攀花望月中。


此是词林旧根柢,


一枝新发状元红。


这首诗旁边挨着姚绶的题语,又有杨循吉诗:


近来场屋看文章,


语欲精醇气欲长。


莫学不材登十八,


须题首卷易经房。


这是一首完全从考试现实出发的诗。前两句传授答卷经验,后两句建议“选修科目”。明代科考三场,首场中四书题必考,五经题只需选一经作答。阅卷时共有十八房考官,分别批阅五个类目的卷子。在当时,《礼》《春秋》修习者少,各自只有两房考官;相反,热门科目是《诗经》《易经》各五房,《尚书》四房。杨氏当年考试,可能选了冷门科目,觉得并不容易,所以劝受画者以较为流行的《易经》为题,早日成功。


杨循吉不久即回乡隐居,沈周本人更是以布衣终身,从未参加科考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多数读书人毕竟要靠学而优则仕来过好一生。当后生子弟走上这条道路,他们就用诗和画来表达祝愿。

16395460414182955361.jpg

 杏花图轴(中国画)沈周

沈周还有一幅《杏花图轴》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,是祝贺刘布考中进士而作。刘布是明代苏州名士刘珏的曾孙,似乎与沈家有亲;他考中时在弘治十五年(1502),其时沈周已七十五岁了。


画上瘦杏一株,花开烂漫,仍是折枝简笔,却多添了颜色。树干以赭色填充,花片则淡粉轻红,温润又悦目,几乎可以想象他挥毫时愉快的心情。也有题跋,也有诗:


布甥简静好学,为完庵先生曾孙,人以科甲期之,壬戌科,果登第。尝有桂枝贺其秋闱,兹复写杏一本以寄,俾知完庵遗泽所致也。


与尔近居亲亦近,今年喜尔掇科名。杏花旧是完庵种,又见春风属后生。


意思是说,你考得这样好,我画杏花表示祝贺。刘家世代书卷气不绝,大家都期待你的成绩。如今成功了,莫要忘记祖爷爷的遗泽。这些话里全无架子,只透出一片温暖平实。


沈周生活的时代,与我们相距五百多年。他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,遍及整个江南画坛。他的许多作品,都被后人喜爱珍藏。


时世变迁至今,我们离古典文人的书斋已很遥远,生活忙碌,更无暇像他们一样登山临水,赏画吟诗。可是我们也都有老师,都有晚辈,一样对前贤后生各抱尊重与期许。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,沈周曾有过的感情,我们也有,即使不熟悉古代绘画艺术,也能够从这几幅画里获得共鸣。


(作者:陆蓓容,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)


周富生《傲视天下》170cm×95cm
周富生《傲视天下》170cm×95cm
周传发《大吉图》70X70cm
周传发《大吉图》70X70cm
周传发《夏》70X70cm
周传发《夏》70X70cm
王浚山(求索)三尺整张-100cmX55cm
王浚山(求索)三尺整张-100cmX55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