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新闻
忽然秋月 但有感叹
2017-08-24作者:田熹晶 来源:人民网

9418171757094695596.jpg

王羲之《七月帖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
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曰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夏历七月,大火星西行,天气转凉,七月的第一个节气便是立秋。古人多以庄严的仪式来迎接新的节气。西周时期,逢立秋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六卿及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,并举行祭祀活动。秋,甲骨文形似蝗虫,疑与最初祭祀蝗神有关。“立秋之日,迎秋于西郊,祭白帝蓐收。车旗服饰皆白。歌《西皓》,八佾舞《育命》之舞。使谒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坛,有事,天子入囿射牲,以祭宗庙,名曰貙刘。”(《后汉书·祭祀志》)唐代依旧沿袭此制,“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。”(《新唐书·礼乐志》)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对“秋”字的解释为“禾谷熟也,从禾”。关于“秋”字的写法,后世多有变化:


秋风初至,炎凉更替,易触发人的忧思,自古文人墨客,多有悲秋之作。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云:“秋日凄凄,百卉具腓。”屈原《湘夫人》曰: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其《九歌·抽思》又云:“悲秋风之动容兮,何回极之浮浮。”宋玉《九辩》曰:“悲哉,秋之为气也!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。”明代胡应麟评价曰:“皆千古言秋之祖。”古人认为“尺牍疏书,千里面目”,对于写给友人的书札,格外重视,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之间甚至出现了以“尺牍争胜”的风气,王羲之无疑是这方面的翘楚,而王羲之的《七月帖》则是书与文相表里,笔墨在行云流水之间,道尽人生之感叹。


王羲之草书《七月帖》,又称《秋月帖》,刻本见于北宋《淳化阁帖》法帖第七,复有唐临本,共6行,计50字。刻本与临本略有出入,最后两行排列字数不统一,刻本字行或是为王著入刻时所改。纸本纵27.7厘米,横25.8厘米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纸本《七月帖》上有南宋高宗“绍兴”朱文联玺、金章宗“明昌宝玩”印,以及明项元汴、清内府收藏印。正文前有题签:王羲之帖。下有“褚遂良”三字,残,此帖或为褚遂良临本。释文:七月一日羲之白:忽然秋月,但有感叹。信反,得去月七日书,知足下故羸疾问。触暑远涉,忧卿不可言。吾故羸乏,力不一一。王羲之白。


《孟子·万章下》曰:“颂其诗,读其书,不知其人可乎?是以论其世也。”若研究一个人的东西,就要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及其时代背景。从行文语气推断,此帖应是王羲之晚年之作。《七月帖》原与《都下帖》合裱为一卷,称为《七月都下帖》。据考证,《都下帖》作于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(356年)。王羲之于永和十一年(355年)三月九日,在父母灵前自誓,辞官归隐金庭。在为官期间,他一向忧国忧民,而现实又让他无所作为,他生活在矛盾之中,内心充满了痛苦。王羲之有书帖云:“百姓之命倒悬,吾夙夜忧此。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,因断酒以救民命,有何不可?”(《全晋文》)悲愤之情溢于言表,又云:“此郡之弊,不谓顿至于此,诸逋滞非复一条。独坐不知何以为治,自非常才所济。吾无故舍逸而就劳,叹恨无所复及耳。”(王羲之《此郡帖》)最后愤然誓灵(王羲之有《誓灵文》传世,又称《誓墓文》)归隐,终老田园。“羲之既去官,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,弋钓为娱。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,采药石不远千里,遍游东中诸郡,穷诸名山,泛沧海,叹曰:‘我卒当以乐死。’……顷东游还,修植桑果,今盛敷荣,率诸子,抱弱孙,游观其间,有一味之甘,割而分之,以娱目前。”(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


看似一派闲适的景象,而王羲之晚年的传世书帖中,反映的却多是忧虑与病苦。感叹光阴如水停歇,人生多舛竟无奈。《七月帖》,从内容可以看出,这是一封王羲之在七月一日这一天写给友人的信。大意是:忽然之间又到了秋天,徒然生出许多感叹。送信的人回来了,收到了您上个月七日写给我的信,得知您因为身体衰弱而生病的消息。您在炎热的暑天还要行那么远的路,我对您的担心不可言说。因为我的身体也衰弱乏力,力不从心,就不一一说了。


隐居的生活没有了纷争,王羲之接下来的活动多是服食以寻求长生,而服食带来的副作用,让他的身体日渐衰弱,病痛缠身,以至于最后不能提笔写字,写信甚至需要代笔人。他在《忽动帖》中说:“转欲书疏,自不可已,惟绝叹于人理耳。”唐张彦远的《法书要录》中《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》亦有相应记载:“(逸少)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,略不复自书。皆使此一人,世中不能别也,见其缓异,呼为末年书。”《七月帖》当为末年书,不知是否王羲之亲笔写就。


不论刻帖还是墨迹本,《七月帖》皆行笔流畅,一气呵成,大王草法,严谨而不失风度,墨韵神思,跃然纸上。观此两种,仍有遗憾,《淳化阁帖》早有肥俗之哂,而纸本笔力恨弱。


(作者:田熹晶 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)


周富生《傲视天下》170cm×95cm
周富生《傲视天下》170cm×95cm
周传发《大吉图》70X70cm
周传发《大吉图》70X70cm
周传发《夏》70X70cm
周传发《夏》70X70cm
王浚山(求索)三尺整张-100cmX55cm
王浚山(求索)三尺整张-100cmX55cm